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体现着新时期群众不断提升的精神消费需求,城镇化的进程以及当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,新遗产类型和新遗产保护领域的业务探讨与研究不断涌现。2017年3月1日,中国高校首家“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”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立,培养本科生。该学院相关专业2017年面向全国约计招收45名新生。
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、十二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、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长龚学平,中共上海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长董云虎,原国家文化部副部长、国家文物局局长、党组书记、现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,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宗明,共同为学院揭牌。
同日,学校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举行合作签约仪式,视觉学院也是国内高校中首家受该基金会资助的单位。我国文物修复、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新遗产传承与管理领域的五十余位领导、专家、馆院长,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董事长张止静,副校长周斌、张同,党委副书记、副校长俞振伟,副校长毛方和各学院、部门、中心负责同志出席成立仪式。
数据显示,目前全国文化遗产行业从业人员约为11万人,行业内存在学历层次整体偏低、专业技术力量不足、专业知识更新缓慢、队伍素养和业务能力亟待提高等现象。在教育培育领域,该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呈现无序化;学历教育中的学科理念、课程体系、培养方式以及所培养的人才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需求脱节严重;适合中国文化遗产特性、保护管理和传承模式的理论探索奇缺。
根据国家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的发展需要,经教育部批复,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相关专业(油画保护与修复、陶瓷保护与修复、纸本保护与修复)自2008年起在学校美术学院开办,现已招收9届学生,毕业生4届(2013-2016)152名。培养的学生正显示出优秀的专业素质,整建制班级学生在领衔教授的带领下,多次走出校门,承接重点项目(‘南海1号’)、文博场馆(新疆伊犁博物馆)等的驻地修复工作,得到国家文物局以及业内广泛好评。
为了更好的推进我国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本科教育,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教育部、国家文物局、市委宣传部、上海市教委和市文广局的重视和倾力支持下,经过充分论证与研究,在原有三个修复专业的基础上,于学校迁建的徽派建筑“状元楼”正式成立“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”,并相应成立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。拟适时设立:金属(青铜器)、古家具、古建筑、壁画和纺织品修复等新专业方向。
上海市政协常委、市政府参事室参事吴建中表示,修复文物的过程是一个学习、请教、升华的过程,成为一名合格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者,首先要有敬畏之心。“要敬畏历史,这样你才能静下心来,与古人对话,去追寻古人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材料,制作这样的造型。我们的文物修复者是连接古今的桥梁,是延续文化的中介,而这些人往往是默默无闻的。此外,文物一定要为现代生活服务,变成学习、开发的资源,让更多人了解历史、传承历史。”
原南京博物院院长、研究员徐湖平指出,中华文物修护走出一片新天地,文物工作者要甘于清贫,甘于寂寞,对我国保存在民间的大量文物进行维修和保护。
揭牌仪式后,来自全国文化遗产行业的专家学者在学院新址召开“文物保护与修复”主题研讨会,内容涵盖该学科和专业定位、结构、培养目标及内涵建设和文修学院如何与业界接轨,发挥“需学研产”协同创新优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