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票:保守VS改革,一场锔瓷手艺理念的碰撞!

2020-11-25 11:14:33 jucitangaaa 40

投票:保守VS改革,一场锔瓷手艺理念的碰撞!

2016-07-24

作者:潇洒哥


  近期国内锔瓷界由锔瓷堂赞助举行了2016年度“值得信赖的锔匠”网络投票活动,从而对于锔瓷手艺传承和发展的思考掀起了两股不同的观点。以素有“锔瓷最后一人”之称的王老邪先生为代表,发表了《守住手藝,手藝傳承的另一面……》的文章,陈述了锔瓷手艺更应该注重品德的传承。随后,锔瓷堂堂主蓝天佑先生发表了一篇《酒与锔瓷》的文章作为回应,表达了锔瓷手艺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。

        沉寂已久的锔瓷手艺渐渐恢复了生机,我们也应该允许朋友们有不同理念的自由。现在将两位先生的不同观点列举出来,请广大锔瓷手艺人和爱好者为你们支持的观点投票(单选),后附文章内容。

投票列表(略)


王老邪:守住手藝,手藝傳承的另一面……》


    吴天明导演的遗作《百鸟朝凤》热度已过,常温裡,我们再看这部电影,它朴素而真切的讲述裡带著如斧如凿的拷问。吴导以唢呐曲《百鸟朝凤》为引子将传统老手艺传承的思考带给大家。

     虽然老邪只是个小锔匠,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,我却与片中的焦三经历过一样的时代变迁,面临过一样的生活困境,尝试过一样的重整复兴,最终还是受困于传承这件事。 吴导的这个作品真心好,因为它促使我们反思,反思我们在认识传承这件事情上有哪些不足,甚至犯了哪些错误。这裡我来和大家一起分析分析,有错误和不当之处也请大家批评指正。

     老手艺的失落有很多时代原因,比如人们在物质匮乏年代,要求工业化快速发展,为了满足需求,人们关注的是数量,而非质量;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,使得需要付出时间和辛苦的老手艺被人们筛除;随著国门的开放,对于西方新奇的东西的过度追捧,老手艺也被冷落甚至遗忘………

     随著工业化的脚步慢慢放缓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在精神上的要求越来越突出,以质量为要求的国际竞争力,使得人们开始重视以精益求精为宗旨的手工艺,并开始在各领域去倡导以手工艺为代表的工匠精神,老手艺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,人们需要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来促进发展,因此人们也开始关注其传承了。

     那麽如何传承呢?传是简单的,就是教,只要研究教的方法,把知识、技术都讲出来就好,只要有人学就讲嘛,暂且我们浅浅的这样理解。那麽承呢?如何继承呢?真的是有愿意学的人就能继承吗?那麽以我为例,为了手艺不失传我也打破家规开班教学了,再看看学生们:某些学生,学了没几天就大张旗鼓的开班教学了,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;不少学生学了几天就回去自立门户,并声称手艺是自家祖传的、是自学成才的、是自己发明的,甚至工具都是自己研发的……想想这些急于追名逐利而无心于手艺锤炼之人, 其核心思想就是钻营,即使继承了手艺又会将手艺传向何方? 人们还可能在这些人身上感受到手艺的精神吗?怕是只闻到铜臭味,看到名利场了。 

     所以我们要明白传承裡有一个重要的的原则——守,传的人要守,承的人也要守,这是传承的重要原则。 


如何理解呢?

     其一,保守。传承包括文化、礼仪、手艺等等,其中手艺是最能代表民族智慧和精神的,它是无形的资产,是隐形的力量。正如有些国家还保留著以射箭为内容的成人礼一样(射箭的技能在现代社会已经没什麽用处,但是仍会被保留下来,其根源就在于人们需要这样的仪式来完成新角色或身份的转换,角色或身份的改变给人们担当责任的力量),有些看似无用的老手艺也是代表本民族的某种精神,比如制秤手艺于今天就主要是代表公平、精细、不苟的精神意义。当然,那些可以承载更多民族智慧和精神的手艺就更需要守住了,比如我们锔瓷,既可以修复破碎器物,又可以带来艺术享受,更能弥补情感遗憾,还蕴含著中华民族聚物惜福的美德。因此各国家都会对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手艺加以保护,而这种手艺往往是对内有严格的传承脉络,对外更是保守不授。 手艺的民族性,甚至家族化的特点,使得掌握的人是少数的,这虽然会使手艺容易失传,但是,在当今世界范围内,文化技术交流甚广、民族界限逐渐弱化的时代背景下,那些极为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手艺也仍然被认为是需要保守的,各手艺的传承人都不会将其最核心的技术公开于世,其传承也还是以传统的方式选择继承人。正如我们学不到日本武士刀的核心技术、甚至都学不到朝鲜醃制辣白菜的最核心方法一样,我也不会将锔瓷技艺教给外国人。  

     其二,坚守。坚守手艺所蕴含的精神, 说来空泛,其实简单讲就是守住德,从焦三不肯给黄姓村长吹奏代表德高望的“百鸟朝凤”这一点可以看到德在手艺人心中的地位,而焦三那句“不是钱的问题”不仅 表现其不为金钱所动的气节,更表现了一个手艺人的价值取向是以德为先的。这德字不但是对自身的要求,也是对传承发展的要求。 只有德性好才会在做事时不为各种不当的利益所诱惑,才能珍视手艺,守护技术,耐住寂寞,发扬精神,精益求精,保有气节。 拿我们的锔瓷来说,"缝补生命,修复艺术"本是锔瓷的精神所在,但是现在好多打著发扬锔瓷旗号的人,包括我的很多学生,在名利心驱使下,只在乎修复艺术,做很多华而不实的样子货,却忘了没有生命,何来艺术,所以他们做的东西都用不住,而我们锔瓷首先要做的是恢复其使用性,你用,你儿子用,你孙子还能用……使蕴含情感的物件在岁月的经纬裡给时光以永恒,这比那些所谓的艺术更加珍贵。所以锔瓷坚守的最基本的精神是无法估值的,而今天,没有情感根基的人们在追求多快好省的时代裡,用机器和模具制作的所谓锔钉,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以“缝补生命”的精神所支撑的、用传统方法、纯手工製作的锔钉的牢固度和温润感。

     其三,遵守。遵守其实就是实现上面两点的方法。手艺的传承是有脉络、有规矩的。规矩确实很多,例如人数的控制,焦三的徒弟人数是有限的,所以非遗需要时会那样难以凑足人数。人数控制其实也是手艺保守的需要。人数多了,精力分散了,就对很多学生的动机考察不够了,这个我是吃过大亏的,我教过的学生就有学了我的手艺专门去教日本人的,这个就是我没有遵守老祖宗的时间和人品考核的规矩而铸成的错误,这点我是愧对祖先的。所以精湛的技艺是要遵守老祖宗的规矩的,因为老祖宗的智慧并非我们以为的那麽浅薄。再例如选人,若要守住手艺,传承人的人品是重中之重, 正如焦三在选择继承人仪式上说的:“这个人不一定是技术最好的,但一定是德性最好的”。 现在一些自诩是手艺人的人,一边大讲工匠精神,一边拿著机制的批量生产的东西卖手工的价钱,或者不顾国人的健康,用各种化学处理方法做所谓艺术处理。这样的人,如何守住手艺的德?很多人因这样无德的人而误解老手艺,使得老手艺的发展之路更加艰辛。就像最近有人给我看网上出现的一个什麽2016最值得信赖的锔匠投票评选,不少被我开除的学生都在裡面,而真正潜心于手艺的值得信赖的学生没有一个参与其中。正是类似这样的混淆视听的宣传和作秀,才让老手艺举步维艰。所以守住手艺的方法是传者按照规矩,在各种阶段完成学习者的考核后,挑选德行过关的、遵守规矩的人继承手艺。而且对于合格的继承者,传者不但会扶上马,还会送一程。正如焦三,以自己的方式支持著天鸣一样,传者是鼓励创新的,百花齐放更是传者希望看到的“美景”。

     其实传和守并不矛盾,甚至可以说是统一的。说到底这统一是来自于规矩的,虽然规矩不能完全达到效果,就如法律不能完全制止犯罪,但却能最大限度的给予人们行为准则,预防犯罪。所以,传承说到底就是守规矩,怎麽守?看看"守"字——家裡有寸,就是在所属的范围裡做事情是要有分寸的。“过犹不及”这个词其实讲的就是分寸,关于传承这件事,这个词也是说得非常到位的,正如我自己的经历,学生学习手艺是要经过时间去历练心性的,在他们没有练好心性前就传授太多技艺,只会让他们更加浮躁,哪裡还会去实践工匠精神呢?以前我也曾因为急于传授技艺而进程过快,使得有些学生觉得手艺简单,不安于练好基本功,领悟手艺的精髓,只追求渔名渔利的“花活”,不尊敬师长不算,还辱蔑手艺,做很多使人们误会手艺的事情,这都深深验证了过犹不及的分寸问题。因此我也认识到,要做一个好的传者,首要是要引导学生採取正确的态度认识手艺,尊重时间,重视过程,练就精神,最后才是精进技艺。其实,这些早就在老祖宗的规矩裡了,但我们却无视于它,并且现代教育裡关于规矩方面也是极为缺失的,所以人们才会痛心于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混乱,这是应该补上的一课。因此,现在我也按规矩对学生的考察时间做了延长,对手艺晋级的考核也更加严格,并且增加了对德行的要求,为的是让学生们都能成为合格的传承人,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匠。


总之,分寸来自于规矩。

     守规矩是做好传承的根本。传的人按规矩先教规矩,承的人按规矩先学规矩,传和承的人都守规矩传承手艺,自然就做到了保守和坚守。

     传者,承者都要认识到,学手艺本就是十年磨一剑的过程,并没有速成的技艺,只有在磨练好基本功的过程中,领会规矩所蕴含的精神内涵,才可能拥有自我发挥和融合它类的实力。 那个时候,唢呐才可能是吹给自己听的,不是吗?

     在此,希望传者,承者,甚至媒体和相关组织机构都能认识到守的问题,大家共同创建健康的氛围、提倡正确的理念,做好文化和手艺的传承和保护工作。


2016年7月10日王老邪写扵香港




蓝天佑先生:《酒与锔瓷》


     有一朋友好酒,微醺之际,常爱谈今论古。有一次说这时代不同,酒精的作用也不一样;三国时代“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”,到了北宋“酒入愁肠,化作相思泪”,到了现如今“三杯入肝肠,两眼放毫光”。接着又感叹现在的人们再也喝不到古人的美酒了,曾经汗牛充栋的诗篇歌颂过的美酒,随着古法酿酒工艺和传承人的销声匿迹,也一同成为历史。现代所谓的美酒勾兑了太多酒精,因为我们已经丢失了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。随后捧起锔补过的酒杯念叨,正如锔瓷,我们要守住这门手艺,就要遵从前辈们留下来的传承,保守那原汁原味的工艺和“缝补生命,修复艺术”的精神。 斯人醉矣,虽酒力远不止于处,却心醉于传承情结。 

       老祖宗伟大,儿孙们未必不雄岸。且看今日美酒,岂是以前任何一个年代可以比拟的品种繁多和精美讲究,中土西域,南北之极,应用尽有。只是时代变迁,不同气候水土生长的农作物与新工艺的使用,决定了千百年来的酿酒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以适应发展环境。正如现在的锔瓷再也不需要火炉,胶活和挑着担子走街串巷。新工具的出现,新材料的运用,也给锔瓷注入了新的工艺,产生新的艺术品。锔瓷的因循守故将不能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需求与发展速度。 

        我们回顾锔瓷的发展历史和现代沉寂的几十年,不难发现,锔瓷手艺人的众寡,工艺的改进等因素跟这些手艺人的生活紧紧的连接在一起。为什么古时候到处都可以看到挑工具箱的锔匠吆喝揽活,那是这门手艺提供了养家糊口的机会,因此锔瓷手艺兴旺起来,人一多了自然产生竞争,锔艺也得到了锤炼和提升。然而改革开放以后,在商品社会繁荣的今天,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,作为穿梭于街头巷尾,生存于市井瓦肆之间的传统锔瓷技巧,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。这也是与我们时代发展有关系,也是大环境所决定的。近几年来有些民众重拾浮躁的心,重视中国的优良传统艺术,纷纷寻找我们即将失传的老手艺,让很多属于中华民族的老手艺有机会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,而锔瓷手艺在这样的寻找中开始回归,并逐渐受到年青一代的追捧。

        现在社会上绝大部分从事这门手艺的锔瓷师傅,都有中国惜物惜福的情怀,也有尊师重道的传统。只是在可以发微信的年代,一定要坚守用毛笔写书信,在可以高铁进城的年代,一定要骑驴赶路才是传承的话,这就有点固执了。一样的使用工具,为什么使用剪刀和锤子,就比使用机器更传统?若干年以后,锔瓷使用怎样的工艺来完成修复任务,回头看看这两者还有传承与非传承的区别吗?我们的治国理念还提到与时俱进了,难道所谓的工匠精神不应该也与时俱进吗,我们有电脑,有3D打印机,有激光雕刻机等先进工具,我们就一定要视而不见,斥为异端,不允许运用在锔瓷工艺上面?不,这是时代特色,它们为新的锔瓷艺术品在等待着报效犬马之劳,我们为什么非要执着于传承,而不可以结合使用呢?

     市场是个汹涌澎湃的大海,只有诚信和品质才能成就自我。正如《投票活动》的成功开展,为一批锔瓷师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锔艺的平台,更为年轻的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的空间,这很好的推动锔瓷事业的往前发展。通过这项活动不仅让社会民众看到了锔瓷手艺的新兴,也让热爱锔瓷的朋友们内部产生了良好的交流互动。这好与不好自有公众的评价,不是由某一位人士可以妄下结论的。脱颖而出的优秀锔瓷手艺人,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品德和锔艺方面,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这些优秀的锔瓷手艺人提供平台和机会,因为他们才是锔瓷的主力军,锔艺发扬的创新者,他们都具有自己的观点和艺术个性,他们才是锔瓷产业化真正的推动者。

      环境虽然变了,美酒一样还是有的,只不过我们需要根据麦子,稻米,葡萄的新特性来创新工艺。锔瓷也一样,工具和材料变了,我们要懂得运用和创新,才能让锔艺发扬光大,与时俱进,共创辉煌!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2016.7.12 深圳锔瓷堂



联系我们
主要业务
修复展示
了解一下